摘要

宋代绝大多数蚕桑纺织是作为家庭副业而存在的个体化生产过程。农家每年蚕桑纺织的劳动投入分布在秋冬早春的修剪整枝、纺织与春夏之交的中耕管理和采桑养蚕缫丝,后者成为一年中最繁忙的时期。蚕桑纺织使家庭分工兼具灵活性与实用性,反映出耕与织的地位渐趋平等。受自然环境制约,华北旱作区与江浙稻作区形成了不同的蚕桑生产技术,华北采用桑粮间作,每亩栽桑约7—8株,一亩间作桑田的产值约为粮食5.5石;江浙为专业密植桑园,每亩栽桑15—60株,折合粮食约23.2石。宋代耕织结合的五口农家至少收入粮食70石才能维持生计,华北旱作区需要土地20亩,8亩间种桑树用以养蚕织绢(栽桑外剩4亩左右间隙种粮),共余16亩空地种粮;江浙稻作区则需要土地10亩,8亩种粮,2亩用作专业桑园。蚕桑纺织与农家生计的关系及其在华北、江浙的差别,不仅是蚕桑丝织业重心南移的原因,甚至可以说是宋代以来南北方不同发展路径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