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Penicilazaphilone C (PAC)对哮喘小鼠炎症反应的影响,以及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形成(NETosis)介导哮喘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方法 在体外,采用佛波醇12-十四酸酯13-乙酸酯(PMA)诱导健康小鼠的中性粒细胞产生中性粒细胞胞外诱网(NETs)。设置四组PAC的不同剂量组及对照组,通过测定dsDNA的产生了解抑制效果。在体内,采用脂多糖(LPS)诱导建立哮喘小鼠模型,将30只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哮喘组、地塞米松组、DNaseⅠ组及PAC组。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因子和炎性细胞水平;对肺组织采用HE染色、PAS染色及免疫荧光;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中的瓜氨酸化组蛋白;通过荧光镜检验证哮喘小鼠是否产生了NETs。结果 在体外,1.2 mg/mL的PAC可以显著抑制NETs的形成[0.3 mg/mL、0.6 mg/mL、0.9 mg/mL、1.2 mg/mL PAC组结果分别为(0.72±0.17) RFU、(0.35±0.09) RFU、(0.16±0.02) RFU、(0.11±0.03) RF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体内实验中,小鼠BALF中的dsDNA与对照组(165.40±6.99) ng/mL相比,哮喘组(300.00±8.27) ng/mL的含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LF中有大量细胞因子及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约占62%,肺组织明显受损。PAC组小鼠的中性粒细胞水平为(235.50±21.03)×104cells/mL,明显低于哮喘组的(796.50±12.47)×104cells/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C组小鼠肺组织病理改变较哮喘组明显减少,PAC组小鼠的炎症评分为(1.17±0.41)分,明显低于哮喘组的(3.17±0.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哮喘组对比,PAC组Western blotting检测出的瓜氨酸化组蛋白水平显著下降。结论 利用LPS成功建立中性粒细胞型哮喘小鼠模型;PAC可以显著缓解哮喘小鼠炎症,其机制与抑制瓜氨酸化组蛋白和NETosis有关。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