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对针刺治疗抑郁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二次分析,探讨研究者主观偏好对非药物疗法临床试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中针刺治疗抑郁症的RCT。将原始研究中与不治疗或西药对照的常规针刺组定义为“试验针刺组”,而与其他非药物治疗或特殊手法对照的常规针刺组定义为“对照针刺组”。采用1∶1的比例匹配的方法将抑郁类型、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类型、针刺治则、受试者年龄等非常相似的“试验针刺组”和“对照针刺组”进行匹配重组,比较其组间疗效差异。再分别计算所有纳入研究中“试验针刺组”和“对照针刺组”各自治疗前后的疗效差异,将此差异进行对比分析。Meta分析均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结果 共纳入63项RCT,匹配后得到13项“新的研究”。配对研究结果表明,“试验针刺组”和“对照针刺组”之间HAM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AMD-17差异为2.95分,HAMD-24差异为5.55分)。未进行匹配的二次分析也发现两组HAMD-17和HAMD-24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针刺在研究中的分组(试验组或对照组)不同,其缓解抑郁的效果也不同,这表明在未采用盲法时研究者主观偏好会影响针刺临床试验的结果。
-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