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穹顶区的形成和演变机制分析(英文)

作者:K.B.S.S.J EKANAYAKA; 王卫强*
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11(02): 198-207.
DOI:10.13878/j.cnki.jnuist.2019.02.011

摘要

通过SODA再分析资料和AVISO观测资料研究了斯里兰卡穹顶区(SLD)的迁移和消散机制.斯里兰卡穹顶区是孟加拉湾西南部的一个气旋涡旋,主要出现在西南季风(5—9月)期间,与西南季风海流侵入孟加拉湾同时存在.正风应力旋度引起的Ekman抽吸是形成SLD的主要原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SLD区域的风应力旋度与Ekman抽吸存在较强的正相关(r2=0.93,p>0.5).此外,结果表明SLD在发展过程中的移动主要受正风应力旋度移动的影响,SLD的消减与该正风应力旋度减弱和西传的暖Rossby波有关,而冷Rossby波的传播有益于SLD的发展.在SLD消减时期,孟加拉湾涡旋(BBD)独立发展并进一步与SLD融合,回归分析发现BBD区域的Ekman抽吸与当地风应力旋度的关系密切(r2=0.76,p>0.5),这表明了BBD在形成阶段由局地的风应力主导.9月之后,风应力旋度减弱,BBD和SLD开始了合并过程.动力方面,EKE分析显示SLD衰退的同时,BBD的EKE大幅增加;热力方面,10—11月时,由Ekman抽吸引起的SLD和BBD次表层冷水汇合,清晰地表明了二者之间的热动力学联系.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