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损伤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阳洋; 何军; 侯建全
来源: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3, 34(7): 547-549.
DOI:10.3760/cma.j.issn.1000-6702.2013.07.021

摘要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CNI)通过与淋巴细胞内亲环素结合后再与钙神经磷酸酶结合来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因其能显著降低器官移植后的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发生率,提高移植物的存活率,故为临床上最广泛应用的免疫抑制剂.但CNI同时能引起肾血管收缩物质(血管紧张素Ⅱ、儿茶酚胺、血栓素A2、血小板活化因子、内皮素)和血管扩张剂(前列腺素、一氧化氮)之间的平衡失调,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增加TGF-β的表达等对肾脏造成毒性作用.在各种免疫抑制剂中,CNI的肾毒性作用比较显著,其代表有环孢素(CsA)和他克莫司(FK506).CNI肾损伤主要以血管病变为主,Naesens等[1]认为CNI肾损伤可以分为两类:①急性CNI肾损伤,为可逆性、血流动力学介导的肾功能障碍,肾脏结构在组织学上没有发生改变.可表现为肾小管空泡形成和血栓性微血管病.②慢性CNI肾损伤,为不可逆性损伤,肾脏组织学结构发生改变.可表现为肾小球损伤(肾小囊增厚和纤维化,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脉管损伤(小动脉玻璃样变性),小管-间质损伤(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由于肾移植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造成的肾毒性应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目前血肌酐、尿素氮、尿蛋白等检测指标不能很好地预测免疫抑制剂造成的肾毒性损伤,因此,我们对用于检测肾毒性损伤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单位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