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气管导管内腔表面细菌生物膜(endotracheal tube-bacterial biofilm, ETT-BF)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科采取气管插管留置时间≥48 h的新生儿30例, 根据气管导管留置时间分为A组(2~6 d)13例、B组(7~14 d)9例和C组(>14 d)8例。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下ETT-BF的形态, 分析3组患儿VAP的发生率, 气管导管表面分离菌株阳性率和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菌株阳性率、菌株检出情况及其耐药性。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提示气管导管留置达3 d可在气管导管内腔表面观察到片状基质物, 留置4 d可见球菌黏附, 随着气管导管留置时间延长, 细菌生物膜结果趋近完善。30例新生儿中, 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菌株阳性率达23.3%(7/30), 均为革兰阴性菌。A组无患儿发生VAP, B组有2例VAP患儿, C组有5例VAP患儿, 3组VA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2, P=0.004)。不同气管导管留置时间下气管导管表面分离菌株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 P=0.598)。13例A组患儿中气管导管表面分离菌株阳性者7例, 主要为革兰阳性菌, 随着留置时间延长, 气管导管表面分离菌株逐渐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在7例VAP患儿中, 5例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菌株与其对应气管导管表面分离菌株一致, 分别为液化沙雷菌、产酸克雷伯菌、黏质沙雷菌、脑膜脓毒性黄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且菌株耐药性一致。结论早期的ETT-BF定植菌可能来自上呼吸道, 较少发生迁移引起VAP, 随着气管导管留置时间延长, 患儿的VAP发生率升高, 气管导管表面及下呼吸道分泌物可发现同一病原菌, 具体病原菌来源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

  • 单位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