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公元759年立秋后,杜甫辞官西行,途径秦州、成都、夔州等地,度过了一段长达九年之久而又布衣飘零的"草堂"生涯,留下了近千首诗作。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间疾苦,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其中,流寓成都时创作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历来公认的杜诗名篇,亦堪称表现杜甫仁者情怀的千古绝唱和典范之作。该诗既表现了杜甫崇高而博大的仁者情怀,即秉持仁者情怀、永葆济世之心,由自己的不幸遭遇推想天下人的不幸遭遇,将一己之悲升华为天下人之悲,将自己的人格境界推向了儒家所崇尚的"圣域";亦体现了诗人天才的艺术缔造力,即无论是核心意象的遴选与寄寓、诗眼匠心独运的设置,还是"安得"句的惨淡经营与登峰造极,均使杜甫无愧于千古"诗圣"这一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