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中国建筑史研究完成了资料的初步积累,开始提出整体性的叙事架构。这一时期,"如何分类"成了一个在众多方面都无法忽视的挑战,学界围绕这一挑战展开了有关"类型"问题的早期探索。期间以梁思成、刘敦桢和刘致平所提出的类型方案最具有代表性。本文尝试以三位先生的相关工作为线索,从具体内容、观念来源、问题意识等方面着手,探讨中国建筑史学界最初思考"如何分类"这一问题时的语境、方式以及困难。并提出,三个线索分别提示了类型问题的三个维度:一,不断深入地揭示中国历史传统的特质与规律;二,区分建筑现象的本质差异并进行贴切的理论阐释;三,与设计实践和教学体系之间形成有效对话。而三个维度之间顾此失彼的紧张感对今天仍有启发意义,值得更深入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