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江中游4种造林树种碳氮磷化学计量及养分重吸收特征

作者:王强; 杨鸿淋; 徐春晖; 杨玉莲; 屈巧欣; 康四岚; 李佳芯; 吴庆贵*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3, 41(03): 437-445.
DOI:10.16036/j.issn.1000-2650.202211191

摘要

【目的】探究涪江中游不同造林树种间植物-凋落叶-土壤连续体的生态化学计量以及叶片养分重吸收特征,为该区域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涪江中游4种常见造林树种(柏木Cupressus funebris、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桉树Eucalyptus robusta、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树种植物叶片、凋落叶和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及叶片氮磷养分特征。【结果】(1)构树叶片和凋落叶的N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树种;桉树和构树的叶片及凋落叶P含量显著高于柏木和马尾松,且马尾松土壤P含量最低;(2)桉树和构树叶片的养分重吸收效率总体上高于马尾松和柏木;(3)叶片和凋落叶N、P含量分别与土壤N、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N重吸收效率与叶片N和P含量、凋落叶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重吸收效率与叶片N、凋落叶N∶P、土壤C∶P和N∶P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涪江中游地区,这4种造林树种的叶片-凋落叶-土壤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构树和桉树叶片N、P含量相对较高,养分重吸收能力较强,对养分限制具有较高的适应能力。因此,在研究区域内改造马尾松、柏木等低效人工林时可以适量补植构树和桉树,有助于提升该区域人工林质量。

  • 单位
    绵阳师范学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