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空间”的浮现及建构为高校劳动教育提供了思维范式转换的可能性和操作性。现有研究图景及空间理论的成熟为高校劳动教育的空间转向奠立了基础。高校空间的开放性、自主性、全景性和生产性持续推进着劳动教育的自然化、去规训化、生活化和创造化。从现实样态来看,高校劳动教育存续着作为物质基础的物理空间,作为认知前提的知识空间,作为共情支撑的人际空间,作为活动浸润的体验空间。四种空间类型存在着“分殊与合一”相统一的关系逻辑,既保障高校劳动教育在具象感知、符号认知、主体关怀、主客行动等层面的重点廓清,又能推进高校劳动教育在目的、关系、方法和实践层面的共在、共生、共享和共创。鉴于高校劳动教育空间的层级性和互嵌性,一方面需要以分化视野着眼劳动教育在环境再造、课程建构、交往氛围、多元活动等维度的行动,另一方面需要以系统目光聚焦劳动教育空间的“地位”平衡、“壁垒”贯通、“正义”强化,从而保障高校劳动教育的去中心化、强关联度及有效性。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