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呼吸干预训练在早产儿喂养中的临床疗效, 为早产儿喂养干预提供借鉴。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选择2021年3—10月入住徐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治疗的早产儿80例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对照组早产儿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早产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呼吸干预训练, 每日1次, 连续2周。观察比较2组早产儿的留置胃管时间、住院时间、喂养反应、喂养相关并发症、追赶生长满意率, 并采用非营养性吸吮(NNS)评分、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PIOFRAS)评价2组早产儿经口喂养的能力。结果干预组留置胃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5.3 ± 8.7)、(28.9 ± 9.8)d, 短于对照组的(21.7 ± 9.8)、(34.6 ± 12.2)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2.32, 均P<0.05)。干预后干预组呼吸、心率及SpO2差值分别为(6.5 ± 1.3)次/min、(11.2 ± 1.5)次/min、0.048 ± 0.015, 均小于对照组的(11.2 ± 1.2)次/min、(16.5 ± 1.3)次/min、0.082 ± 0.018,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39、16.40、9.35, 均P<0.05)。对照组出现喂养相关并发症总的发生率为55.0%(22/40), 高于干预组的25.0%(10/4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0, P<0.05);干预组追赶生长满意率为77.5%(31/40), 高于对照组的40.0%(16/4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8, P<0.01)。干预7、10、14 d时干预组NNS评分、PIOFRAS评分分别为(13.73 ± 2.24)、(29.98 ± 6.67)、(49.08 ± 16.37)分和(15.28 ± 1.41)、(25.08 ± 3.10)、(31.03 ± 3.00)分, 均高于对照组的(10.30 ± 2.18)、(15.68 ± 2.42)、(28.60 ± 3.61)分和(12.60 ± 1.22)、(17.15 ± 1.51)、(23.75 ± 3.87)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4.53~-6.94, 均P<0.01)。结论呼吸干预训练能够有效缩短早产儿从管饲喂养至完全经口喂养的过渡时间, 减轻其喂养反应, 减少喂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促进喂养行为之间的协调性, 从而改善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及追赶生长情况。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