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矫正胎龄早产儿使用更昔洛韦的安全性观察

作者:李欣; **; 蓝江儿; 张迅捷; 朱逸清; 蒋思远; 曹云; 顾侃茹; 李智平*
来源: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23, 32(06): 616-625.
DOI:10.19960/j.issn.1005-0698.202306002

摘要

目的 观察早产儿使用更昔洛韦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0月1日—2021年10月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且使用更昔洛韦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早产儿临床资料,比较矫正胎龄(PMA)<37周或≥37周患儿使用更昔洛韦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小板数、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肌酐(SCr)等安全性指标的变化。结果 共纳入40例患儿,开始治疗时PMA <37周的25例,PMA≥37周的15例。23例更昔洛韦剂量为6 mg·kg-1,q12h,17例更昔洛韦剂量为5 mg·kg-1,q12h。不同PMA组患儿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风险差异显著[发生率分别为24.0%(6/25)和0%(0/15),P <0.05]。不同PMA组患儿血小板减少发生风险无明显差异(P> 0.05),但PMA <37周的患儿发生1例严重血小板减少,而PMA≥37周组无;PMA <37周的患儿,更昔洛韦剂量6 mg·kg-1发生血小板下降风险更高。不同PMA患儿肝酶升高发生风险无显著差异(P> 0.05)。1例PMA <37周患儿SCr明显上升,但可能由合并的失血性休克引起。不同PMA患儿SCr上升发生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不同PMA的早产儿使用更昔洛韦过程中,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和肝酶升高的风险无显著差异。开始治疗时,PMA <37周患儿重度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风险高于PMA≥37周者。且PMA <37周患儿给予6 mg·kg-1剂量相比5 mg·kg-1发生血小板降低的风险更高。因此,在密切监测不良反应的同时,仍需优化更昔洛韦在不同PMA早产儿中的给药方案,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

  • 单位
    银川市妇幼保健院;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