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超声造影评价大动脉炎疾病活动性的临床研究

作者:马玲瑛; 李超伦; 孔秀芳; 张晓洁; 韩红; 丁振奇; 陈慧勇; 黄备建; 姜林娣*
来源: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7, 21(11): 748-753.
DOI:10.3760/cma.j.issn.1007-7480.2017.11.006

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大动脉炎患者颈动脉管壁超声造影的形态学变化, 评价超声造影对于活动性大动脉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使用高频超声技术分析40例大动脉炎患者颈动脉的形态学变化, 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评分作为疾病活动性评估金标准, 并同步记录完整的临床资料及急性期反应物。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χ2检验、敏感度、特异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非活动组患者相比, 活动组颈动脉管壁增厚更明显[(2.2±0.6)mm和(1.8±0.5)mm, t=-2.142, P<0.05], 中心偏离度(CDD)[(0.89±0.06)和(0.95±0.03), t=3.683, P<0.01]与径向偏离度(RDD)[(0.17±0.06)和(0.09±0.05), t=-4.020,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活动组患者的颈动脉管壁中新生血管的分布更弥漫, 且特征性分布在管壁的中心部位。超声造影分析CDD与RDD指标联合诊断活动性大动脉炎的敏感度为72.7%, 特异度为87.5%, 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0%和82.4%。结论超声造影检查可以作为评估大动脉炎患者的疾病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 单位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