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因发热住院患者就诊北京协和医院前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方法 收集2021年4月13日—2022年8月1日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在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地区,患者体温峰值、病程、最终诊断、在北京协和医院之前的诊治情况如医疗机构信息、实验室检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结果 共纳入405例患者,男∶女=1.18(219/186),平均年龄50岁。患者来自全国各地,主要是北京市(131例,32.3%)、河北省(103例,25.4%)。大部分患者为中高热及以上(348例,85.9%)。近半数(198例,48.9%)曾就诊于三甲医院。外院经过病原学和影像学初步诊断为各种器官组织感染的有263例(64.9%),最常见的是呼吸系统感染,其次是消化系统感染。全部患者均接受了抗菌药物治疗,最常予2种抗菌药物(33.3%),极少数给予8~9种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共有502人次,女227人次(45.2%),男275人次(54.8%)。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治中,243例(60.0%)患者最终诊断为感染性疾病所致发热,细菌感染110例(27.2%),另162例(40.0%)患者属于非感染性发热。外院诊断的发热原因与北京协和医院最终诊断相符合的仅87例(21.5%)。感染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应用抗菌药物的疗程和种类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频率最高的前三种抗菌药物是:头孢菌素类(246次,22.8%)、喹诺酮类(239次,22.1%)、青霉素类(113次,10.5%)。外院就诊过程中,有5例(1.2%)患者未查血常规,107例(26.4%)未查降钙素原,62例(15.3%)未查C反应蛋白,255例(63.0%)未行血培养,只有114例(28.1%)患者进行全部检查。结论 发热患者无论病因诊断是否感染性疾病,应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十分普遍,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现象也比较常见。临床医师给发热患者予抗感染治疗前应充分评估,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常用指标决定是否使用抗菌药物,同时用药前完善血培养等病原学检查。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