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上海先后建成的八百多栋各类高层建筑,大多采用中国自主研发的平面抗侧、空间协同、薄壁杆系三类计算程序,分别计算高层框架、框剪、筒体结构体系的内力和位移。文章通过项目图纸之研读,技术文献之查阅,现状之调研,指出对柱、剪力墙、薄壁杆件的平面抗侧和空间协同机制的认识,基于有限元方法编制的结构计算程序以及电算能力的进步,有效支撑了上海80年代高层建筑设计的探索:建筑高度由几十米发展到超百米,平面由简单到多元,空间由统一到变化,造型由规整到流动。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