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补充益生菌对脓毒症患儿自然杀伤T细胞(NKT细胞)和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其对远期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100例脓毒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并将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安慰剂组和益生菌组, 每组50例。两组除给予常规治疗外, 益生菌组口服或鼻饲益生菌0.5 g, 每日3次, 连用30 d;安慰剂组口服安慰剂。另外选择4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于治疗前、治疗7 d和随访时测定两组脓毒症患儿血浆白细胞介素(IL-4、IL-10)、γ-干扰素(IFN-γ)、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 以及外周血和诱导痰液中NKT细胞比例、肺功能水平, 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绘制Kaplan-Meier曲线比较两个脓毒症组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累积生存率的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探讨各因素对诱导痰液中NKT细胞比例的影响。结果最终安慰剂组死亡2例, 失访4例;益生菌组死亡3例, 失访5例。治疗7 d, 两组脓毒症患儿炎症因子水平均呈缓慢下降趋势, 虽然益生菌组降低更为明显, 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随访期, 益生菌组炎症因子的下降幅度进一步增加, IL-4及IL-10水平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出现统计学意义〔IL-4(ng/L):20.3±9.3比27.6±11.9, IL-10(ng/L):23.1±6.8比14.4±4.4, 均P<0.05〕, 并伴有IgE水平明显下降(μg/L:53.0±15.6比64.2±16.9, 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 两组患儿外周血NKT细胞比例均处于逐渐回落状态, 治疗7 d益生菌组外周血NKT细胞比例即较安慰剂组明显下降〔(4.2±0.9)%比(5.3±1.2)%, P<0.05〕, 且随访期间外周血及诱导痰液中NKT细胞比例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水平〔外周血:(2.4±0.9)%比(2.9±0.8)%, 诱导痰:(2.5±0.8)%比(3.5±1.0)%, 均P<0.05〕, 并与健康对照组儿童相接近;同时益生菌组患儿肺功能指标包括呼气峰流速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F%)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比值均明显高于安慰剂组〔PEF%:(91.3±4.8)%比(85.8±8.6)%, FEV1/FVC比值:(91.8±4.7)%比(87.2±7.4)%, 均P<0.05〕。虽然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两组患儿CVA累及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0.260, P=0.613), 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机械通气治疗、过敏史是NKT细胞增多的危险因素〔β值分别为0.584、0.601, 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0.069~1.099、0.011~1.192, P值分别为0.027和0.046〕, 而服用益生菌为缓解NKT细胞增多的独立性保护因素(β值为-0.984, 95%CI为-1.378~-0.591, P=0.001)。结论在脓毒症儿童中, 早期添加益生菌能促进NKT细胞及炎症因子的恢复, 减轻其对患儿远期肺功能的损害, 有助于改善患儿的长期预后。

  • 单位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