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吕氏春秋》中有一则“疑邻盗斧”的故事:主人公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的,每天悄悄注意那个孩子,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在他看来,孩子的每一个动作言行都像偷斧铁证一样。可不久之后,他在挖坑时找到了那把丢失的斧子,才想起来是他自己落在土坑忘记拿走了。找到斧头后的他,再看到邻居家孩子时,孩子不再像偷斧子的人。为什么故事主人公会出现这样的“错觉”呢?这归根于他的认知偏差。认知偏差也被称为“认知确认偏误”,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指的是人类在面对信息时,总是系统性偏好、接受与自己态度、观点、信念和决定等相一致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