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存在内置物的早期感染界面的定义和分型, 指导内置物的存留及治疗方案确定。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4月郑州市骨科医院骨肿瘤骨病科收治的存在内置物感染的197例患者资料, 男147例, 女50例;年龄12~63岁, 平均47.3岁;入院后均行多次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按感染界面分3型:Ⅰ型89例(感染局限于软组织内, 仅和内置物部分相通);Ⅱ型75例(感染波及内固定物, 局限于内置物和骨质表面, 未波及髓内);Ⅲ型33例(感染波及髓内, 断端骨质缺损)。初次手术方式:钢板固定126例, 外固定支架固定48例, 髓内钉固定23例。Ⅰ型保留内置物, 采用单纯全身静脉输液配合局部应用抗菌素治疗或有限扩创;Ⅱ型采用保留内置物和扩大清创;Ⅲ型采用去除内固定、扩大清创并外固定;治疗前、后根据病原学检查应用抗生素治疗。治疗后根据病原学检查应用抗生素, 并根据患者全身以及局部症状、体征、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获2~5年(平均3.4年)随访。在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清创、负压封闭引流(VSD)的基础上, 保留内置物150例, 其中Ⅰ型84例, Ⅱ型66例;内置物取出47例, Ⅰ型5例, Ⅱ型9例, Ⅲ型33例。参照《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外科学》疗效评价标准评定疗效:治愈185例, 有效7例, 无效5例。结论存在内置物早期感染界面界定和分型对于科学、合理、规范、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非常重要, 既可最大限度避免骨髓炎发生, 又可避免不必要的内固定物取出, 可有效控制炎症。
-
单位郑州市骨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