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治疗消渴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核心组方药物的药理机制。方法 以“消渴”为关键词,收集古代医案汇编书籍中的古代医案,检索《临证指南医案》《名医类案》等书中治疗消渴的方剂,建立方-药数据库。运用古今医案平台、IBM SPSS Modeler 18.0数据挖掘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 25.0统计软件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寻求组方中的核心药物。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收集核心药物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利用Cytoscape 3.7.3软件进行网络构建及可视化分析;将有效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注释分析与KEGG通路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254个方剂,涉及240味中药;使用频次在25以上的中药有27味,其中茯苓的使用频次最高;关联规则表明药对茯苓-泽泻,茯苓-山茱萸,支持度最高;聚类分析可将中药分为4类,其中第一类包括:生地黄、茯苓、泽泻、牡丹皮、山药、山茱萸、桂枝和附子;主成分分析显示第一主成分成员与聚类分析结果相同。综合频数、关联规则和聚类、主成分分析结果,在古代治疗消渴方剂中生(熟)地黄、茯苓、泽泻、牡丹皮、山药、山茱萸、桂枝和附子(金匮肾气丸)占据着核心地位。现代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发现肾气丸治疗消渴的关键成分为槲皮素、山柰酚、豆甾醇、β型谷甾醇等,核心靶点为蛋白激酶Bα、白细胞介素-6、肿瘤抗原p53、肿瘤坏死因子。GO注释富集通路为蛋白结合,KEGG富集通路为癌症通路。结论 通过数据挖掘,得出古方治疗消渴最常用方剂为金匮肾气丸及其加减化裁,其核心组成茯苓、泽泻、生地黄等药物,其核心成分为槲皮素、山柰酚等,这些成分通过蛋白结合通路作用于蛋白激酶Bα靶点、IL-6靶点等,为古方治疗消渴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从肾论治癌症治疗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