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深水油气是目前全球油气勘探的热点和难点,其中深水峡谷浊积水道内部复杂流动过程导致储层结构难以表征,隔夹层判识难度大,复杂的储层空间展布规律制约了深水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为此,以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为例,基于三维地震与岩心数据,利用地震沉积学方法开展了复合水道尺度隔夹层的识别与刻画,结合浊积充填过程划分了隔夹层类型,分析了其成因和控制因素,并基于沉积物输送体系参数的定量分析,建立了深水隔夹层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隔夹层按照沉积成因可划分为侧(加)积浊积水道成因泥岩夹层(A型)、细粒浊积水道成因泥岩夹层(B型)、半远洋深水沉积成因隔层(C型)、钙质物性夹层(D型)4种类型。(2)隔夹层按充填期次可划分为峡谷初始形成阶段—沉积物供给充足条件隔夹层序列(A型+C型)和(C型+B型)、峡谷初始形成阶段—沉积物供给不足条件隔夹层序列(B型+C型)、峡谷稳定发育/后期改造阶段—沉积物供给充足条件隔夹层序列(A型+D型)、峡谷稳定发育/后期改造阶段—沉积物供给不足条件隔夹层序列(D型)4种组合。(3)隔夹层发育的类型与组合序列受控于峡谷中沉积物输送量与地形坡度变化,峡谷初始形成阶段,浊积体空间充足,薄隔夹层发育受控于沉积物输送量,厚隔夹层发育受控于地形变化;峡谷稳定发育/后期改造阶段,浊积体存在叠置发育与溢岸现象,沉积物供给主控隔夹层厚度,地形变化为次要因素。结论认为,隔夹层发育模式可用于同类型沉积背景下储层结构样式的刻画与预测,为深水油气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 单位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