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ID)与显微镜辅助通道下髓核摘除术(MSLD)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1年1月—2022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脊柱外科单纯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42例, 其中男33例、女9例, 年龄19~42岁。42例患者均接受脊柱微创手术治疗, 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内镜组21例采用PEID治疗, 显微镜组21例采用MSLD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 以及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 观察手术并发症;术前及术后1、3、6个月, 分别采用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和下肢疼痛缓解情况, 采用椎间盘高度指数(DHI)评估患者椎间高度变化情况。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等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内镜组的切口长度为(0.95±0.08)cm、术中出血量为(6.05±1.47)mL, 分别小于显微镜组的(2.09±0.12)cm和(26.19±5.68)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74、-35.24, P值均<0.001);内镜组和显微镜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2.86±1.06)d和(3.14±1.11)d, 手术时间分别为(51.57±7.06)min和(56.05±7.47)min,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5、-1.99, P值均>0.05)。2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发生相关并发症。内镜组和显微镜组组内术前以及术后1、3、6个月不同时间点的ODI、VAS评分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2组间各时间点的ODI、VAS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内不同时间点DHI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采用PEID和MSLD 2种手术方法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均安全有效;与MSLD相比, PEID能更好地保护椎旁肌、手术切口更小、出血量更少, 因而更符合微创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