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都监源于唐后期行营都监军使,是为了统一监督来自诸道和禁军的多支部队。天复三年宦官被杀、藩镇监军使被废后,朱梁不再设藩镇监军使,只设主要由内职担任的行营都监。后唐建立后,庄宗在地方重设宦官监军使,行营监军亦由宦官充任。明宗即位后,再杀诸道宦官监军使,行营都监亦回归后梁之制,屯驻都监则随着禁军、藩镇军分屯迅速发展。出于御边考虑,明宗明确规定屯驻军队由本地节帅指挥,屯驻都监成为节帅下级,不过屯驻都监有单独奏事权,依然可以发挥监督一方之责。宋初随着知州制取代刺史制,屯驻都监获得部分地方统兵权,地位一度上升。但随着诸州军队被拣选为中央禁军,屯驻都监地位又很快下降。宋太宗朝都部署体制确立后,驻泊都监成为地方重要统兵官。至此,北宋都监制度基本尘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