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针对乌兰布和绿洲区10类林地和6类农地0~20 cm土层,分析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特征,利用因子分析法并对土壤生物学质量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地类间生物学指标变异系数大(3种微生物数量123%~173%、7种酶活性42%~73%)。相比荒漠对照,土壤细菌和放线菌平均数量分别高出13.0倍和3.2倍,正效应明显,真菌数量灌木林地平均高出2.7倍,乔木地和农地高出0.8倍(呈负效应)。土壤酶活性高出荒漠对照分别为蔗糖酶4.2倍、脲酶2.0倍、过氧化氢酶2.0倍、碱性磷酸酶2.2倍、纤维素酶2.2倍、多酚氧化酶1.3倍、蛋白酶0.8倍(呈负效应)。筛选出的11个评价指标(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真菌、放线菌、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蛋白酶和物理性黏粒)对SBQI(soil biological quality index)贡献达82%,评价结果科学可靠(R2=0.875);各地类SBQI平均高出对照1.5~2.7倍,97.7%的SBQI<0.5(SBQI≤1),绿洲体系形成30多a来,区域土壤生物质量普遍得以改善,但整体很低;SBQI均值由大到小为:农地(0.31)、乔木地(0.28)、灌木地(0.27);沙枣(0.38)、苜蓿(0.35)、籽瓜(0.34)=番茄(0.34)=小美旱杨(0.34)、沙棘(0.33)、二白杨(0.30)=玉米(0.30)、油葵(0.27)、花葵(0.25)=柽柳(0.25)=沙木蓼(0.25)、花棒(0.24)=柠条(0.24)、霸王(0.23)、新疆杨(0.21)、对照(0.14)。建议根据研究区实际,有灌溉条件时,应密植杨树类乔木;无灌溉条件时,优推沙枣、沙棘等固氮灌木;农地多种苜蓿等豆科牧草和低矮经济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