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机械通气方式对大面积削痂植皮手术患者每搏量变异度(SVV)的影响。方法选择烧伤中心ICU行大面积削痂植皮手术的患者54例,ASAⅠ~Ⅱ级。患者术前30 min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 mg。入室后面罩吸氧,接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局部麻醉下行桡动脉穿刺置管,连接Flo Trac压力换能器、Vigileo持续心排量监护仪和多功能监护仪,持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每搏量指数(SVI)及SVV。麻醉诱导后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双腔导管,持续监测中心静脉压(CVP)。机械通气10 min后54例患者分为3组:容量通气模式(VC)组、压力通气模式(PC)组和压力调节容量控制模式(PCV)组。记录麻醉诱导前(T0)、机械通气后10min(T1)、30 min(T2)、60 min(T3)、手术结束(T4)时的MAP、心率(HR)、CO、CI、SV及SVI;记录机械通气后T1、T2、T3及T4时的SVV、CVP、平均气道压(Pm)、峰压(Pi)、平台压(PL)及吸气最大流速(MF)。结果 3组患者各时点的MAP、HR、CI、CVP、Pm、P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C组、PCV组的SV值在各时点呈增加趋势,而PC组的SV呈下降趋势,VC组、PC组在T3时点的SV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组在T2、T3、T4时的SVV、MF明显升高,与VC组、PCV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V组在各时点SVV值虽高于VC组(P>0.05),VC组、PCV组在T2、T3、T4时点M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VV能较准确地预测容量控制通气模式下的烧伤手术患者对液体治疗的反应性,而在应用压力控制通气或容量保证压力调节通气模式时,SVV的准确性受到明显影响。因此,在以SVV来评估心脏前负荷及指导烧伤患者的液体治疗时,应充分考虑通气模式这一影响因素。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