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

作者:钱南南; 魏涛华; 杨文明*; 忻凌; 方妍妍; 汪瀚; 汪美霞; 黄鹏; 郝文杰
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1, 28(10): 29-36.
DOI:10.19879/j.cnki.1005-5304.202105103

摘要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中医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用药规律,为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提供临床数据支持。方法通过SQL Server管理工具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临床数据库中提取2014年12月-2019年12月住院患者资料,严格遵循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获取肝豆状核变性病例资料,导出病例资料及中药处方形成Excel表格,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0、IBM 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3.0软件进行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因子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病例3 985例,处方涉及403味中药,总应用频次48468次。使用频次前8位的中药为大黄、黄连、黄芩、穿心莲、半枝莲、绵萆薢、丹参、片姜黄,药性频次前3位依次为寒、温、平,药味频次前3位依次为苦、甘、辛,归经频次前5位依次为肝经、脾经、肺经、胃经、心经,药物功效频次前5位依次为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化痰药、补虚药;聚类谱系图显示皮尔逊相关性为20时可聚为六类;关联规则分析设置不同最低支持度、置信度、提升度,可得到2个关联药物表;复杂网络分析设置不同链接数范围,可得到核心处方1(大黄、黄连、黄芩、半枝莲、穿心莲、绵萆薢)和核心处方2(大黄、黄连、金钱草、丹参、莪术、片姜黄、泽泻)的复杂网络图;通过因子分析可提取出12个公因子。结论肝豆状核变性多为先天禀赋不足,铜毒内聚,久则湿热内蕴,痰瘀互结,以标实为主,兼夹本虚,标实主要为痰、热、瘀等,本虚为肝肾亏虚,治以豁痰化瘀、清热利湿、通腑解毒之法,以核心处方随证加减,并重视疾病过程中虚证的治疗,体现标本兼治原则。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