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在系统挖掘《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汗"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后世医家的发挥和临床实践,将出汗的机理归结为"阳加于阴",也就是说出汗必须以阴液为原料、阳气为动力、汗孔为通道。但凡影响阴液、阳气、汗孔者皆可使出汗量发生改变,甚至造成病理性出汗即汗病。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汗病可分为炅汗、魄汗、漏泄、偏风、寝汗等。鉴于出汗的机理在于"阳加于阴",故汗病的调治总以调和阴阳为法则,具体则应根据汗病类型的不同分别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