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全球化"、"市场化"、"工业化"冲击下,我国各大城市正面临土地资源枯竭、湿地功能下降、生态空间不足、能耗居高不下等一系列发展瓶颈。土地利用以及城市生态空间体系中凸显的种种问题,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市场等多种制度缺陷交互作用的结果,作为空间载体和作用对象的土地,其制度缺陷对所有制度缺陷起到了集中和放大的效应。文章旨在探讨城市生态空间问题形成的内在机制,着重从城市土地产权制度不足的角度来研究其对城市生态空间的负面影响,揭示前者对后者的作用机制,厘清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的内在弊端,从而为城市土地产权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理论依据,进而实现维护城市生态空间的目标。研究发现,由于层层代理的城市土地所有权主体缺位与产权的割裂,孳生不规范的管理制度,导致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机制乏力而非市场化因素过多,尤其是行政干预及权利寻租现象普遍,一方面导致各级地方政府滞缓甚至减量供应公园绿地等公共性物品,生态空间缺少扩充的源动力,另一方面导致各级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城市生态系统整体化效益、侵占绿地生态空间的不合理行为缺乏有力约束,市场化与非市场化因素交织下的城市生态空间形态零散、生态空间不成体系,整体生态功能退化。为此,应作出如下具有针对性的长效之策:改革"统一所有、分级管理"的土地所有权实现形式;明晰和完善土地使用权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