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智能脉冲技术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SPT-TransPRK)术中联合使用0.01%或0.02%丝裂霉素C(MMC)后, 术后消融区角膜神经修复效果、早期视力恢复及眼表疼痛指数转归情况。方法: 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22年10月至2023年1月就诊于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屈光中心自愿行双眼屈光手术治疗的屈光不正患者30例(60眼), 术前等效球镜度为-6.00~-3.00 D, 同体配对设计, 随机一眼使用0.02% MMC, 为MMC0.02组(30眼), 另一眼使用0.01% MMC, 为MMC0.01组(30眼), 于术前及术后14 d、1个月、3个月利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角膜不同区域上皮下神经的修复情况, 并通过Image J软件分析中央区角膜神经纤维密度(CNFD)、神经纤维长度(CNFL)的变化, 于术后1、3、7、14 d复查视力并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疼痛程度进行评分, 各组神经形态学参数、视力、疼痛评分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 术后14 d、1个月和3个月MMC0.01组与MMC0.02组角膜中央区CNFD和CNFL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 2组CNFD和CNFL较术前明显下降, 于术后1个月和3个月逐渐升高, 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MMC0.01组和MMC0.02组术后疼痛程度均在轻中度范围内, 随恢复时间降低, 术后1 d 2组VAS分别为4.15±0.83和5.39±1.18, 术后3 d分别为2.31±0.84和3.07±0.83,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P=0.001), 而2组术后7 d和14 d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1 d、3 d和7 d的UC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MMC0.01组UCVA更好。术后3个月内每组有2例患者(7%)双眼均出现0.5级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结论: 术中联合0.01%或0.02% MMC对SPT-TransPRK术后早期(3个月内)具有相似的促神经修复作用, 术后3个月时2组角膜消融区中央神经纤维均未恢复到术前水准;术中使用0.01%MMC在术后早期的眼部镇痛效果更好, 视力恢复更快。
-
单位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