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1例Jansen-de Vries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 明确其基因诊断及遗传学特点, 提高临床上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9年10月确诊的1 例Jansen-de Vries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 采用核心家系全外显子基因组检测(Trio-WES)及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NV)分析技术, 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基因检测, 采用一代Sanger测序法对发现可能存在的致病突变进行家系成员验证, 并进行临床和分子遗传学分析。结合PPM1D基因突变智力障碍患者的相关报道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先证者女童, 11个月, 临床表现为智力障碍, 语言及运动发育落后, 自闭行为, 胃肠功能障碍, 身材矮小;鼻梁低平, 低位耳, 短指综合征。患儿核心家系Trio-WES结果提示:PPM1D基因新生移码杂合突变PPM1D(NM-003620):c.1216delA(p.Thr406Profs*3), 染色体核型及染色体CNV分析正常。文献检索目前共报道有18例PPM1D基因突变的智力障碍患者, 在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中描述为智力发育障碍伴胃肠道功能紊乱和痛觉阈值升高, 其年龄分布在7个月至21岁, 临床表现为智力障碍、疼痛阈值增高、行为异常、喂养困难、视力障碍、短指综合征、身材矮小、发热或呕吐及先天性发育畸形等相关的一组综合征。结论 Jansen-de Vries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全面性发育迟缓(智力障碍/运动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落后、肌张力低下), 行为异常(孤独样行为、自闭症), 颅面发育畸形(前额宽阔、鼻梁低平、低位耳、上唇薄), 短指综合征(短脚、小手指粗短), 胃肠功能紊乱(溢奶、喂养困难、便秘)。患儿诊断为PPM1D基因新发移码杂合突变变异, 目前的治疗方式以康复训练为主, 部分矮小症可予生长激素替代治疗, PPM1D基因[PPM1D(NM-003620):c.1216delA(p.Thr406Profs*3)]是该患儿的遗传学病因。
-
单位郑州儿童医院; 承德医学院; 神经内科; 郑州大学; 生物化学教研室; 基础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