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对依普利酮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维普网等,收集依普利酮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起至2021年6月24日。筛选文献并进行资料提取后,采用PRISMA声明评价纳入文献的报告质量,采用AMSTAR 2量表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采用GRADE方法评价纳入文献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并对纳入文献的疗效和安全性指标评价进行汇总。结果:共纳入8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其中5篇为系统评价、3篇为Meta分析,共包含73个结局指标。PRISMA评分为7.5~23.5分,其中≤15分的有6篇(75.0%),>15~<21分的有1篇(12.5%),≥21分的有1篇(12.5%)。AMSTAR 2评价结果显示,2项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等级为低级,6项研究为极低级。GRADE证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高质量指标有3个,中质量指标有24个,低或极低质量指标有46个;导致降级的因素主要为局限性、不一致性、不精确性及发表偏倚。在治疗有效性方面,与安慰剂比较,依普利酮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诊室血压和24 h动态血压;其在降低诊室血压方面的效果显著优于其他降压药物或与其他降压药物相当。依普利酮降低诊室收缩压的效果不及螺内酯和依那普利,或优于钙通道阻滞剂、依那普利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或与钙通道阻滞剂和依那普利相当;依普利酮降低诊室舒张压的效果不及螺内酯、钙通道阻滞剂和依那普利,或与依那普利相当,而优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在安全性方面,依普利酮的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和高钾血症发生率与安慰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或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安慰剂;该药的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其他降压药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依普利酮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但目前相关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整体较低,且证据水平普遍为中、低或极低,可能会降低该结论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应谨慎解读。

  • 单位
    贵州健康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