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联合核磁共振3D CUBE T1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和磁敏感技术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预后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发生在24 h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人口学数据及影像学特征,评估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及改良Rankin量表。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同时出现3D CUBE T1高信号和SVS征(双征组)的危险因素,分别比较入院时、出院时NIHSS评分和3 m后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有无差别。结果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并未找到与MRA血管闭塞及双征组的相关危险因素。比较7 d出院时NIHSS评分时,分析发现MRA组患者(P=0. 007)及双征组患者(P=0. 010)患者NIHSS评分更高,临床表现更重。比较患者出院后3 m Rankin改良评分,分析发现MRA组(P=0. 019)及双征组时(P=0. 026)患者3 m时预后更差。同时数据表明利用双征与MRA评估患者的症状轻重及预后有较好的一致性(比较NIHSS评分时P=0. 996,比较Rankin改良评分时P=0. 912)。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联合应用核磁共振3D CUBE T1序列血栓高信号和磁敏感血管征能够更好的判断及预测患者的预后,同时出现3D CUBE T1高信号和磁敏感血管征(SVS)的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更高,3 m后预后也更差。联合二者与MRA组相比在评估患者临床表现及预后有较好的一致性,值得在临床进行技术推广及应用。

  • 单位
    青岛市市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