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究连翘脂素(PHI)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克罗恩病(CD)样结肠炎的治疗效果及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18只6~8周龄的野生型小鼠(C57BL/6J),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WT组)、模型组(TNBS组)和PHI干预组(PHI组),每组6只。其中TNBS组和PHI组小鼠均采用TNBS诱导CD样结肠炎模型,PHI组小鼠于造模成功后给予PHI干预(20 mg·kg-1·d-1,灌胃),而WT组和TNBS组小鼠给予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干预7 d后,采用疾病活动度指数(DAI)、体质量变化及结肠长度评估小鼠肠炎症状;采用HE染色和炎症评分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炎症程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小鼠结肠黏膜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使用网络药理学预测PHI作用于CD的可能机制,并进一步采用免疫印迹法进行验证。结果:PHI组小鼠DAI评分、结肠缩短程度均低于TNBS组(P<0.01),高于WT组(P<0.01);PHI小鼠体质量高于TMBS组(P<0.01),低于WT组(P<0.01);PHI组小鼠结肠组织学评分及肠黏膜炎症介质(TNF-α、IL-6和IFN-γ)水平均低于TNBS组(P<0.01),高于WT组(P<0.01)。网络药理学分析获得PHI作用于CD的潜在靶点共63个;生物信息学富集分析显示,PHI主要参与炎症反应的调控过程,且可能与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有关。免疫印迹结果显示PHI组小鼠结肠黏膜组织中IL-17、白细胞介素-17受体A及核因子-κB激活剂1表达水平较TNBS组降低,但仍高于WT组(P<0.05~P<0.01)。结论:PHI可改善TNBS诱导的小鼠CD样结肠炎,这可能与其抑制IL-17信号通路有关。
-
单位蚌埠医学院;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中心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