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目前我国一般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为5%~6%,慢性HBV乙肝感染者约7 000万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 000万~3 000万例。目前CHB治疗的主要方法是抗病毒治疗,包括核苷(酸)类似物(NAs)和干扰素-α两大类。NAs是当前CHB抗病毒治疗的最主要药物,也是使用最广泛抗病毒药物。目前国内外相关指南推荐的CHB一线NAs主要为恩替卡韦(ETV)、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与丙酚替诺福韦(TAF)[1]。虽然目前初治患者多使用一线抗病毒药物,但仍有部分早期抗病毒患者使用拉米夫定(LAM)或者阿德福韦酯(ADV),同时也带来一些临床问题,如Fontana[2]发现,阿德福韦酯(10 mg/d)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年后的肾毒性发生率为3%~8%,其中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范可尼综合征;临床上对于使用ADV抗病毒后出现范可尼综合征患者,指南推荐改用ETV治疗,并不主张应用TDF,因为TDF也可以引起类似的并发症[3];但对于初治使用过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患者,再使用ETV治疗的5年累计耐药率高达至51%[4]。
-
单位广东省中医院; 第二临床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