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通气模式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微创给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与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2例新生儿RDS患儿为研究对象,均予以PS微创给药治疗,按照通气模式差异分为观察组[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与对照组[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其中观察组32例,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OI)、pH值]、呼吸指标[呼吸频率(RR)、呼气末气压]、治疗时间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与1年生存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各项血气分析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 h,观察组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PaO2、OI、pH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1 h,两组RR、呼气末气压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氧疗时间、通气治疗时间、全静脉营养时间、呼吸困难与气促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25%,2/32)与对照组(10.00%,3/30)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0.006,P=0.940>0.05)。观察组生存率(100.00%,32/32)与对照组(96.67%,29/30)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484>0.05)。结论 与NCPAP相比,BiPAP联合PS微创给药能够更好改善新生儿RDS血气分析指标,促进症状恢复,缩短治疗时间,而对预后的影响相当。

  • 单位
    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