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索我国老年人临终前的失能发展轨迹。方法利用2002-2018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中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数据拟合纵向项目反应理论(LIRT)模型, 通过其中的难度阈值参数分析我国老年人ADL失能顺序;进而拟合混合效应模型分析老年人临终前失能水平的变化轨迹。结果共纳入2002年进入队列的5 817名老年人, 其中男性占41.81%, 基线年龄为(86.80±12.40)岁, 随访时间M(Q1, Q3)为4(3, 8)年。LIRT分析结果显示, 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DL)中难度阈值参数最低的是洗澡部分受限(0.41±0.05)、最高的是室内移动完全受限(6.19±0.16);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中难度阈值参数最低的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部分受限(-3.01±0.07), 最高的是探访邻居完全受限(1.51±0.07)。失能发展轨迹中, 临终前男性较女性平均失能水平更低(P<0.001), 独居老人较非独居老人失能水平更低(P<0.001);文盲老人失能水平高于非文盲老人(P<0.001)。失能水平随时间的线性变化率与二次项系数的估计值分别为0.231(P<0.001)与0.002(P<0.001)。结论我国老年人失能过程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IADL失能早于BADL, 失能项目中下肢为主的项目比上肢为主的项目易失能, 复杂项目比简单项目易失能。失能轨迹的增速会随时间加快, 对失能人群的干预重点应放在女性、非独居、文盲老年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