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作者:徐大建; 张建国; 王佩; 秦溱; 熊钢; 王晓清*
来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48(05): 594-600.
DOI:10.13331/j.cnki.jhau.2022.05.013

摘要

2020年4月至2021年1月按4个季节,在永州、衡阳、株洲、湘潭、长沙、岳阳共设6个采样站,35个采样点,对湘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群、密度分布与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分析浮游植物种类数、生物指数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在湘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133属259种,其中绿藻(92种)和硅藻(71种)种类较多,分别占总种类数的35.52%、27.41%,密度分别为1.00×104、6.20×103ind/L,分别占总密度的47.39%和29.38%,呈绿藻–硅藻型水体;浮游植物种类整体呈现冬、春、夏、秋季逐渐增加的趋势,春、冬季主要为硅藻型水体,夏、秋季则变为绿藻型水体;湘江四季浮游植物密度为6.20×103~9.29×104ind/L,四季平均密度为2.11×104 ind/L,其中以秋季密度最大,春季最小,除衡阳站夏季浮游植物密度最大外,其余各站位均以秋季的最大;四季共出现13种浮游植物优势种,全年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主要为绿藻门的普通小球藻;浮游植物α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年平均值分别为3.20~4.80、1.13~4.79、0.73~0.81,冬、春、夏、秋季的H和D均依次升高,J的季节差异不明显,而D的季节变化较大,6个采样站中,株洲站的H、D、J年平均值均为最低,永州站的H值最高,衡阳的D值最高,永州站的D值次之,永州及湘潭站的J值最高,可见,湘江水质较好,属于轻污染或无污染,且上游水质优于下游;相关性分析发现,浮游植物群落分布与溶解氧、pH、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