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最早论述“中和”思想的儒家经典《礼记·中庸》有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论述集中揭示了“中和”的主要内涵。所谓“中”是人的内在情感未表露出来之时不偏不倚的状态,“和”则指情感外发时要有节制,保持尺度。由此可知,“中和”是不偏不倚的情感状态。“中和”还指和而不同的存在状态。《国语》有云:“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万物的生生不息是须通过不同事物彼此之间的紧密相连、相互和谐而达到的,相同的事物则不能维系生命的发展。孔子有“君子和而不同”的判断,由此表达君子既能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又能与他人保持和谐共存的关系。因而,“中和”之“和”又有多样态发展统一之义。自此,“中和”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审美思维与范式。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