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2021年宁波市白纹伊蚊密度、分布和杀虫剂抗性,为制定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1年4—11月,于宁波市各县(市、区)均随机选取4个行政村入户调查伊蚊幼虫种群密度,计算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BI);于各县(市、区)分别选择居民区、公园/竹林、旧轮胎堆放地/废品站/工地等3类生境开展成蚊种群密度调查。2021年6月,于2018年宁波市登革热疫点采集自然品系白纹伊蚊幼虫,经实验室饲养后,分别选取幼虫和未吸血雌蚊开展抗药性实验,对照组蚊虫为白纹伊蚊杀虫剂敏感品系。其中幼虫以浸渍法测定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残杀威、双硫磷和敌敌畏抗药性,计算半数致死浓度(medium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和抗性倍数(resistance ratio,RR);成虫以接触筒法测定对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溴氰菊酯、残杀威和马拉硫磷抗药性,计算死亡率。结果 2021年宁波市累计调查9 935户10 072个小型积水容器,其中伊蚊幼虫阳性容器1 276个,平均BI为12.89;共布帐1422顶,捕获雌性白纹伊蚊954只,平均帐诱指数为1.34只/(顶·h)。4—11月白纹伊蚊幼虫与成蚊均有发现,其中9月为幼虫密度峰值(BI=21.21)、8月为成蚊密度峰值,帐诱指数2.38只/(顶·h)。宁波市自然品系白纹伊蚊幼虫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残杀威、双硫磷和敌敌畏LC50值分别为0.017 4、0.000 9、0.364 1、0.038 1 mg/L和0.001 6 mg/L,抗性倍数分别为49.66、25.53、9.65、2.24和6.06;成蚊接触0.08%高效氯氰菊酯、0.03%溴氰菊酯、0.4%氯菊酯、0.05%残杀威和0.5%马拉硫磷24 h死亡率分别为66.00%(66/100)、69.39%(68/98)、25.00%(25/100)、98.97%(96/97)和100.00%(98/98)。结论 宁波市白纹伊蚊分布广泛、种群密度较高,对常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存在较高抗药性,应进一步加强其种群密度及抗药性监测。
-
单位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