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湖南省20042011年(2007年除外)共7年中稻区试的120个中籼稻品种(中熟组31个,迟熟组89个)试验数据为材料,研究分析了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稻产量的变化趋势与穗实粒数有密切的正向关系;中熟组在保持适宜穗数的基础上通过扩充源库,同时增加粒重和穗粒数可以达到增产目的;迟熟组通过适当减少穗数,提高粒重或增加穗粒数可以达到增产目的。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的中稻产量结构模型可知:中稻中熟组、迟熟组每增加1单位(万穗)有效穗,产量分别增加21.681、17.124 kg/hm2,每增加1单位(g)千粒重,产量分别增加175.669、169.675 kg/hm2,每增加1单位(%)结实率,产量分别增加173.66、63.347 kg/hm2,每增加1单位(粒)穗颖花数,产量分别增加28.16、35.713 kg/hm2。
-
单位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