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小表面蛋白sC76Y和sI218L 新突变的发现及体外研究

作者:王璐薇; 苏明泽; 欧国敏; 和凌媛; 李垚; 庄辉; 向宽辉*; 李彤*
来源:中国病毒病杂志, 2020, 10(03): 175-183.
DOI:10.16505/j.2095-0136.2019.0083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发现和研究具有潜在生物学或临床意义的乙型肝炎小表面蛋白(SHBs)新突变。方法 SHBs氨基酸(AA)序列来自本课题组数据库227例患者,患者为未经抗病毒治疗、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均感染C2基因亚型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通过SHBs的AA突变与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水平的关联分析,发现可能影响血清HBsAg水平的新突变。用重叠PCR法构建突变质粒,转染HepG2肝癌细胞系,用ELISA和Western Blot法检测HBsAg,荧光定量PCR检测胞内的HBV总RNA水平和细胞内外HBV DNA水平。结果 SHBs序列突变检出率为78.4%(178/227),仅在高水平HBsAg组中检出的sC76Y(5/113,4.4%)和sI218L(3/113,2.7%)为新突变。与野生型相比,sC76Y突变株可使胞内HBsAg、胞内HBV总RNA和胞外HBV DNA明显升高(P<0.05),胞外HBsAg和胞内HBV DNA显著降低(P<0.05)。sI218L突变株可使胞内HBV总RNA显著增加(P<0.05),并使胞外HBsAg水平显著改变。结论新发现的sC76Y和sI218L突变可能通过不同机制影响HBV复制。前者倾向于使HBsAg滞留胞内,但可能促进病毒体分泌;后者则与胞内较高水平HBV RNA有关,还可能影响HBsAg的抗原性。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