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关节过度活动青年步行时踝关节运动学特征

作者:陈浩斌; 曾小龙; 谢珍艳; 钟国庆; 何学程; 周欣羽; 黄文汉; 张余
来源: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 17(1): 19-28.
DOI:10.3877/cma.j.issn.1674-134X.2023.01.003

摘要

目的:采集全身关节过度活动(GJH)受试者与健康对照受试者的上坡和下坡步行时踝关节步态数据,分析其6个自由度运动学特征及规律。方法:本研究招募健康大学生受试者(排除踝关节其他疾病及伴有神经精神疾病等病史),分为对照组(Beighton评分<4分,45人)和全身关节过度活动组(GJH组,Beighton评分≥4分,33人)。采用三维运动分析系统采集受试者踝关节上坡和下坡步行时的运动学参数。对两组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步态分析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若不满足正态分布或方差齐性检验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屈伸自由度上,上坡行走时GJH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下坡步行时,在初始着地期和摆动相末期GJH组较对照组表现出较小的跖屈角度,初始着地期2%屈伸角度:(-28.19±9.23)° vs(-32.92±9.90)°(t=2.119,P=0.037)。与对照组相比,在内外旋和内外位移自由度上,无论是上坡行走还是下坡行走,GJH组均表现出较大的内旋角度和外向位移,上坡承重反应期9%内外旋角度:(-2.84±6.18)°vs(-0.04±5.93)°(t=2.028,P=0.046),且在下坡行走时,内旋角度和外向位移,承重反应期9%内外旋角度:(-7.7±4.8)° vs(-5.0±6.3)°(t=2. 057,P=0. 043),增大更明显。结论:相比于正常人,GJH组在下坡步行时较上坡步行时表现出更明显的运动学参数的变化,以适应功能需求更高的下坡运动,可能是腓肠肌等肌肉过度激活来维持踝关节稳定性。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