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慢性代谢性骨病,中医学认为肝、脾、肾三脏虚损是导致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明代医家李梴提出的“肝-肠相通”理论是经络、脏腑、手足、阴阳相通的全新脏腑关联模式。该理论认为,肝寄辅于大肠,肝脏通过疏泄功能作用于大肠,从而达到降气泄浊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胆无法降浊气之能。现代医学亦提出了“肝-肠轴”学说,即良好的肝脏功能和稳固的肠道内环境生理上互为因果,病理上相互作用,一旦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疾病随之而来。“肝-肠轴”学说的提出从现代医学角度解释了“肝-肠相通”理论。
-
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