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应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患者左室心肌收缩功能的变化,探讨其早期评价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临床疑似冠心病患者138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68例(未见冠状动脉狭窄)、A组28例(冠状动脉狭窄率<50%)、B组22例(50%≤冠状动脉狭窄率<75%)和C组20例(冠状动脉狭窄率≥75%)。应用2D-STI测量左室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中各缺血心肌节段的收缩期纵向应变峰值(BAS-ls、MID-ls、APE-ls)、收缩期圆周应变峰值(BAS-cs、MID-cs、APE-cs)、收缩期径向应变峰值(BAS-rs、MID-rs、APE-rs),并比较各组上述参数的差异。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各参数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率≥75%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其截断值并计算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B组APE-ls较对照组减低,C组BAS-ls、MID-ls、APE-ls、MID-cs、APE-cs较对照组均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余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各缺血心肌节段的收缩期纵向应变峰值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率≥75%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853),以-17.5%为截断值,其诊断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71.4%。结论无明显左室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冠心病患者其缺血心肌节段的收缩功能已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减低;应用2D-STI技术可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室收缩功能,进一步推测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