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中间型单核细胞在脑出血(ICH)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集患者ICH后1、3、7 d外周血(ICH组,39例),同时以门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26例)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中间型单核细胞比例,以及中间型单核细胞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IL-6)含量(以平均荧光强度表示);应用ELISA法检测ICH后血清TNF-α、IL-6浓度。结果 ICH后1、3、7 d中间型单核细胞比例增加,分别为12.2%(9.9%16.9%)、20.6%(15.3%26.9%)、15.0%(10.7%18.8%),均高于对照组的3.2%(2.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CH后3、7 d,中间型单核细胞内IL-6的平均荧光强度为40.6±4.6、35.6±3.2,TNF-α为46.2±4.9、41.6±6.1,均高于对照组的22.8±4.6、32.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CH后3、7 d血清IL-6浓度分别为26.8(20.332.4)、28.6(23.237.2)pg/ml,TNF-α为36.2(30.843.2)、38.6(30.144.1)pg/ml,均高于对照组的11.8(10.117.4)、14.3(10.117.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H后3、7 d,中间型单核细胞比例与血清IL-6、TNF-α浓度呈正相关(r=0.397、0.325,r=0.308、0.362,P<0.05)。结论 ICH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向中间型极化,可分泌更多的炎性细胞因子,如IL-6、TNF-α;单核细胞的活化可能参与了ICH后的炎性损伤过程,并对疾病预后有一定评估作用。
-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神经内科;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