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多因素(母婴分离联合束缚应激与醋酸直肠刺激及番泻叶灌胃)复合诱导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模型结肠组织内源性差异代谢物,寻找IBS-D诊断和治疗的潜在作用环节和靶点。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normal)组与模型(model)组,以母婴分离联合束缚应激与直肠醋酸刺激及番泻叶灌胃诱导IBS-D大鼠模型。对大鼠进行一般行为学观察、粪便Bristol评分、粪便含水量测定及腹部回缩反射(AWR)评分压力阈值并观察肠组织病理变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测定大鼠肠组织内源性代谢物的表达,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筛选潜在差异代谢物,MetaboAnalyst 5.0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一般行为学评分与AWR评分压力阈值显著降低(P<0.05),粪便Bristol评分及粪便含水量显著升高(P<0.05),结肠组织上皮细胞未见脱落,无炎症细胞浸润,无水肿,肌纤维结构紧密,杯状细胞大小整齐,隐窝和绒毛无消融现象。在大鼠结肠组织中鉴定出76个差异代谢物,包括磷脂酰乙醇胺、前列腺素E1、胆酸等,与甘油磷脂代谢和醚脂代谢等代谢通路密切相关。结论:母婴分离联合束缚应激与直肠醋酸刺激及番泻叶灌胃多因素复合诱导的IBS-D大鼠模型具有典型的腹痛、腹泻等症状,且肠组织无病理学改变,高度拟合其临床特征。脂质、类花生酸及胆汁酸类代谢物在IBS-D大鼠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调节,可能是其发病的潜在靶点及临床诊疗可筛选的潜在指标。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