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应用Sirius系统预测有效晶状体位置(ELP),探讨影响ELP变化的因素及对术后屈光效果的影响。方法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白内障手术的103例(103眼)白内障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Sirius系统和LS900对患者进行眼部生物学参数测量,用Sirius计算预测晶状体位置(PLP)。术后3个月,用Sirius系统采集的Scheimpflug图像测量ELP。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人工晶状体(IOL)实际位置与其他参数的关系。结果按晶状体位置预测误差(LPPE)分组后,LPPE A组和LPPE B组患者的屈光误差(R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绝对屈光误差(AR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6)。按年龄分组后,年龄A组、年龄B组、年龄C组患者LPPE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年龄C组与年龄A组患者的LPP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年龄A组、年龄B组、年龄C组患者术后RE和术后ARE整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按照PLP分组后,PLP A组和PLP B组患者的LPPE和术后R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术后AR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6)。按照前房深度(ACD)分组后,ACD A组和ACD B组患者的LPPE、术后RE和术后AR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按照眼轴长度(AL)分组后,短AL组、正常AL组和长AL组患者的LPPE、术后RE和术后ARE整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长AL组和正常AL组患者的LPPE、术后RE和术后ARE,以及长AL组和短AL组患者的术后RE和术后AR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PLP与ELP(r=0.637,P<0.001)、ACD与ELP (r=0.526,P<0.001)、AL与ELP(r=0.505,P<0.001)、术前ACD+晶状体厚度(LT)/2与ELP (r=0.659,P<0.001)均呈正相关。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改良预测公式:ELP术后=0.485×(ACD术前+LT/2)+0.461×PLP。结论年龄、PLP、AL、LT等因素对LPPE、术后RE均有影响。改良的回归公式为临床预测ELP和术后RE提供了理论依据。
-
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