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程度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矫正视力康复后,调节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 纳入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儿童64例为实验组,并根据患儿初诊时弱视眼矫正视力分组,分为轻度弱视组(A组)25例,中度弱视组(B组)22例,重度弱视组(C组)17例,同时收集正视儿童24例为对照组,分别测量不同组别(包括不同年龄段)弱视眼治愈后的调节幅度、调节滞后量,与正视儿童非主导眼比较,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调节幅度:A组弱视治愈眼调节幅度(11.73±1.64)D,与正视儿童非主导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弱视治愈眼调节幅度分别为(10.27±1.41)D和(9.90±1.50)D,均低于正视儿童非主导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B=4.724,tC=4.865,均P=0.000);不同年龄组间比较,低龄组与中龄组弱视治愈眼调节幅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龄组弱视治愈眼调节幅度均低于低、中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低龄=4.079,P=0.000;t中龄=3.073,P=0.004)。(2)调节滞后量:A组弱视治愈眼调节滞后量(0.59±0.32)D,与正视儿童非主导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弱视治愈眼调节滞后量分别为(0.86±0.38)D和(1.00±0.31)D,均高于正视儿童非主导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B=2.422,P=0.020;tC=4.214,P=0.000)。不同年龄组间比较,低龄组与中龄组弱视治愈眼调节滞后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弱视治愈眼调节滞后量均高于低、中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低龄=-3.181,P=0.003;t中龄=-2.546,P=0.016)。(3)相关性分析:调节幅度与屈光度(r=-0.760,P=0.000)、屈光参差量(r=-0.815,P=0.000)呈负相关;调节滞后量与屈光度(r=0.593,P=0.000)、屈光参差量(r=0.703,P=0.000)呈正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而调节幅度、调节滞后量与治愈时间无相关性。结论 不同程度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矫正视力康复后,弱视治愈眼调节功能的恢复程度不一致,其轻度弱视儿童调节功能基本恢复,中、重度弱视儿童调节功能仍存在缺陷。

  • 单位
    江阴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