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输尿管口前列腺异位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作者:陈颖; 朱桂香; 刘晶晶; 刘敏; 黄文涛; 周恒花*
来源: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3, 30(08): 748-756.
DOI:10.3969/j.issn.1007-8096.2023.08.006

摘要

目的 探讨膀胱输尿管口前列腺异位(E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避免漏诊、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膀胱输尿管口EP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总结其病理形态学特征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3岁和60岁,前者因血精就诊,后者体检发现膀胱肿物。分别行输尿管镜及膀胱镜检查提示病变均位于输尿管开口,分别为滤泡状及息肉状隆起病变,予以活检。巨检均为灰白色小组织,直径0.1~0.2 cm。低倍镜下示病变组织呈息肉样,表面被覆正常的尿路上皮,黏膜固有层内散在大不一的腺腔;中-高倍镜下示腺腔为温和的双层细胞结构,由内层的立方/柱状分泌细胞和外层的基底样细胞构成,部分区域呈簇状/乳头状增生,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象,部分腺腔内可见淀粉样小体。免疫组化染色示腔面细胞呈PSA、PSAP阳性表达而P504S、PAX-8、CK7和CK20均阴性,基底样细胞呈CK5/6、P63及GATA-3阳性表达,Ki-67增殖指数约1%。结论 膀胱输尿管口EPT临床非常少见,属于良性病变,易误诊为膀胱恶性肿瘤,完整切除后预后良好。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