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优化曼氏无针乌贼人工繁育技术,提高人工增殖苗种的产量与质量,实验采用生态学方法,对比分析了野生和养殖曼氏无针乌贼的表观形态、生化组分及其受精卵的形态差异,探究了光照周期与受精卵胶质外膜对曼氏无针乌贼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野生和养殖曼氏无针乌贼的表观形态、生化组分均存在显著差异,野生群体性成熟规格远大于养殖群体,肌肉和肝脏组织中的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养殖群体,卵巢中的粗蛋白含量则显著高于养殖群体。养殖亲体所产黑卵在12D12L光照周期条件下孵化率最高,所产白卵在24D和24L条件下孵化率最高,野生亲体所产卵在24D和12D12L条件下孵化率最高。随光照时间的延长,受精卵的平均孵化时间具有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表明光照周期是影响曼氏无针乌贼胚胎发育的重要因素。实验发现,将受精卵胶质外膜剥离处理后,养殖亲体所产黑、白卵的平均孵化时间具有减少的趋势,但孵化率显著下降。建议在曼氏无针乌贼人工苗种生产过程中,尽量选用大规格野生乌贼作为繁育亲体。此外,在受精卵孵化期间,应对孵化池进行适当遮光处理,避免受精卵长时间暴露于强光照环境中,以提高孵化率和仔乌成活率。研究结果可为曼氏无针乌贼人工苗种繁育技术优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