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防治湿热证的药效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李沁媚; 李铮; 司红彬*
来源: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 26(14): 208-216.
DOI:10.13422/j.cnki.syfjx.20201439

摘要

通过对中药防治湿热证现有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将湿热证中医证候数字化,极大丰富了中医理论,为湿热证研究提供创新思路,同时也为湿热证的防治提供参考。湿热证可引起全身的病理改变,易诱发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胃炎、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肾脏病、肠易激综合征、肺炎咳喘等多种疾病,严重影响机体健康。湿热证根据藏象分为上焦湿热、中焦湿热、下焦湿热,根据脏腑病位可分为湿热壅肺、大肠湿热、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膀胱湿热、肾病湿热证。清热祛湿是湿热证的治疗原则,中药凭借其抗炎性、抗氧化、调节肠道菌群、降血糖、降血脂、增强免疫力的药理作用达到治疗湿热证的目的,该文在中药与方剂两个方面上,以三焦辨证为主,脏腑辨证为辅,二者相结合,详细综述了脏腑湿热证的现代研究进展,抗湿热中药的药理作用、应用情况,并基于实验室临床相关性指标、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具体分析与讨论,以期为湿热证中药数据整合、系统构建提供相关经验,并为后续湿热证脏腑病证临床药物研发及优化创新提供新思路与帮助。目前国内对湿热证的物质基础及相关防治作用机制仍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其潜在的生物学诊断标志物,加大抗湿热新中药制剂的研发,多途径多方位阐述中药对湿热证的作用机制。

全文